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

倉頡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倉頡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:

倉頡[編輯]
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想像的倉頡畫像
倉頡中國神話的人物,相傳為黃帝史官,也是道教中文字之,俗稱倉頡先師 、倉頡聖人制字先師制字先聖左史倉聖人倉頡至聖。其聖誕日為農曆三月二十八日。傳說中倉頡生有「雙瞳四目」[1]。目有重瞳者,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有虞舜、倉頡、項羽顧炎武李煜。虞舜是禪讓的聖人,孝順的聖人,而倉頡是文聖人,項羽則是武聖人。

目錄

  [隱藏

倉頡造字 [編輯]

倉頡的壁刻,1931年完工,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
「倉頡造字」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。《淮南子·本經》中記載:「昔者倉頡作書,而天雨粟,鬼夜哭。」《韓非子·五蠹》:「昔者倉頡之作書也,自環者謂之私,背私謂之公。」《說文解字序》中記載:「倉頡之初作書,蓋依類象形,故謂之文;其後形聲相益,即謂之字。」《呂氏春秋·君守篇》亦記載有:「奚仲作車,倉頡作書,后稷作稼,皋陶作刑,昆吾作陶,夏作城,此六人者,所作當矣。」
緯書《春秋元命苞》中,進一步記載倉頡「龍顏侈侈,四目靈光,實有睿德,生而能書。於是窮天地之變,仰觀奎星圓曲之勢,俯察龜文鳥羽山川,指掌而創文字,天為雨粟,鬼為夜哭,龍乃潛藏。」張彥遠的《歷代名畫記·敘畫之源流》中解釋說:「頡有四目,仰觀天象。因儷烏龜之跡,遂定書字之形。造化不能藏其秘,故天雨粟;靈怪不能遁其形,故鬼夜哭。是時也,書畫同體而未分,象制肇創而猶略。無以傳其意故有書,無以見其形故有畫,天地聖人之意也。」徐堅初學記·卷二十一》記載:「易曰『上古結繩以治,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』」,又「倉頡造文字,然後書契始作,則其始也。」
荀子·解蔽》稱:「好書者眾矣,而倉頡獨傳者壹也」。漢字的誕生非一人一手之功[2],是先民長期累積發展的結果[3],近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商朝甲骨文、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、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。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的傳説,説明倉頡應當是在漢字發展中具有特別重大貢獻的人物,他可能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。

倉頡的考據 [編輯]

山東壽光[4]東阿[5]河南開封[6]河北南樂[7]虞城陝西長安白水[8]、河南陽武(今原陽縣)[9]、洛寧等地都有倉頡墓等遺迹。

注釋 [編輯]

  1. ^ 王充論衡·骨相》也提到「倉頡四目」。
  2. ^ 郭沫若《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》:「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,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從無到有,從少到多,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,所逐步孕育,選練發展出來的。它決不是一人一時的產物。」
  3. ^ 魯迅《門外文談》:「在社會裡,倉頡也不是一個,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,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,心心相印,口口相傳,文字就多起來了,史官一採集,就可以敷衍記事了。中國文字的來由,恐怕逃不出這例子。」
  4. ^ 《通志》記載:「《蒼頡石室記》二十八字,在蒼頡北海墓中,土人呼為藏書室。周時無人識,至秦李斯識八字,雲,上天作命,皇辟迭王。漢叔孫通識十三字。」《壽光文化追遠》載:墓址原在壽光市故城西側。
  5. ^ 《東阿縣誌》記載:據清朝東阿知縣李賢書考證,「倉頡居陽武,葬利鄉。阿西北三十五里,有倉頡墓,墓前有祠,並有重修的倉王寺,王宗湯古名叫利鄉。」
  6. ^ 酈道元《水經注·渠水》指出,開封有倉頡師曠城。《汴京遺跡志》載:「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。俗稱倉王塚是也。」
  7. ^ 徐旭生《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》
  8. ^ 《白水縣志》:「史官倉頡死後葬於白水」。
  9. ^ 《禪通記》稱「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」。

參見 [編輯]

外部連結 [編輯]

'via Blog this'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